西方管理学,经常会提醒人做事要有“热情”。
我想大家都知道“热情”是什么意思,也知道是什么样子、什么感觉,在不需解说下,也都能认同“热情”的重要!但是问题就出在,不知道如何激发出热情。
西式环境下的教育体系或企业,特别容易“看到”很多“很有热情”的人。这些人往往在某些场合或情境下,展现出一种节奏明快、语调高昂、积极任事的姿态;但是情境一转换,则立刻恢复到“一般”或是“私底下”的模样,让人感觉判若两人。这就是典型的西式“由外而内”的热情。
“由外而内”的热情不是发自内心,而是徒具热情的样貌。因此,当有人积极希望自己拥有热情、培养热情,往往就先“学样”(或叫做“装样”),也确实能学得很快很像;但由于不知道如何达到真正“热情”,就会一直停留在“装样”的阶段。
也有些主管或专业讲师,因为其职责在鼓舞士气、提振热情,当身处群众面前,就会用感性耸动的词语,高昂激动的声调,营造出令人血脉贲张、情绪沸腾的氛围;当下或许能鼓动人心,但激情过后亢奋消退,多数人就回到原点。也有少数“跟着感觉走”的盲从者,其“盲目热情”或许会持续一段时日;但当大梦初醒后,热情便也像泄了气的气球一样,消失无踪。
事实上,要建立真心诚意、持续不懈的“热情”,是必须细腻拆解、深入理解事物,认知并深度体悟它的意义、价值。在强烈认同其意义与价值下,产生一股强烈想要追求的渴望,从而锲而不舍、甚至废寝忘食的持续去做,希望达成那个意义、价值,而达到自我理想实现的地步。
所以,“热情”的源头是从理解、发掘、感知、体悟事物意义的过程,自然而然蕴酿出一股积极、持续不懈追求的内在动力。它不一定会很明显的形于外;反而,太形于外者,似乎不太像真的。